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没有他,就没有湘湖!央视纪录片还原他的一生!>正文

新闻中心

没有他,就没有湘湖!央视纪录片还原他的一生!

2021-05-31 10:53 点击数:917 作者: 来源:

1.jpg

5月18日、5月25日的18:30-19:00,央视在中央新影发现之旅频道的黄金时段,以上下两集各30分钟、共计一个小时的篇幅,播出了《杨时》人文纪录片,讲述旷世大儒——杨时的故事,全方位诠释了杨时的一生。

看了纪录片才知道,作为萧山人,我们对母亲湖——湘湖的缔造者杨时,了解还很不够,而湘湖何其有幸,与一代大儒有着这样深切的关系。

以下为纪录片视频:

https://mp.weixin.qq.com/s/wYlolEzqtqpwG38rWg13bA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国立最高学府和官府名,传授儒家思想,其中最重要的礼仪就是祭祀,所以国子监的主管被命名为祭酒。公元1126年,杨时在七十四岁的时候被朝廷任命为国子监祭酒之职,如此高龄仍被重用,这源于杨时在天下学子心中的威望。

2.gif

少年的杨时就展示出非凡的学识。二十四岁那年,他高中进士,却没有接受朝廷的任命,而是返回故乡,在福建将乐县含云寺继续读书学习。因为宅院所在地位于县城北郊的龟山,形似神龟,世人又称他为龟山先生。

3.gif

彼时的北宋,正是文化鼎盛时期,王安石、苏轼、欧阳修等一批文化名人百花齐放,活跃在政坛和文坛中。群星璀璨的盛世,本该可以出仕有一番作为,但杨时敏锐地意识到,在文化繁荣的表象之下,还隐藏着许多问题,那就是儒学的发展遇到了瓶颈。

一批富有卓识的学者不断对儒家思想进行新的讨论和阐释,先后涌现出了以周敦颐为代表的濂学,张载为代表的关学,以程颢、程颐兄弟为代表的洛学等一批较有影响力的学派。

4.jpg

活跃的学术氛围,百花齐放的思想流派深深吸引着杨时。他隐隐感到,新兴的理学思想,正是自己苦苦追寻的可以兴圣贤之学、安邦定国的大道。于是在29岁那年,他毅然前往颖昌拜程颢为师。

杨时糅合二程思想,同时又有所创新,他将程颢的“识仁”与程颐的“中和”相结合,提出“未发体中”的学派宗旨,杨时继承了二程理学的衣钵,成为理学发展的中坚力量。

杨时一边做官实践理想,一边著书讲学。在讲学中,杨时把以理为核心的儒家理念发扬光大,并对二程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化,对我国古代哲学,特别是思辨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理学南传”的重要人物。

5.gif

杨时与萧山也有极深的渊源!

杨时于政和二年(1112)四月到萧山任县令,政和三年(1113)冬即因补任期满而离开萧山。

6.jpg

▲湘湖边的杨时像

湘湖是萧山人民的“母亲湖”,是萧山做美生态的点睛之笔。在湘湖的历史上,对湘湖贡献最大的无疑是杨时。虽然他在萧山担任县令的时间前后不到两年,但他对萧山、对湘湖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7.jpg

湘湖特聘摄影师韩建明 摄

当时由于湘湖区域常年淤塞,呈现在杨时眼前的是干渴的土地和陷入绝望的民众。杨时下定决心,筑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萧山百姓几十年来的愿望必须在自己任期内实现。

湘湖建成后,基本上解除了干旱对九乡农田的威胁,百姓深得其利,因此感恩不尽。明人魏骥的《咏湘湖》说:“百里周围沙渺茫,龟山遗爱许难忘;水能蓄潦容千涧,旱足分流达九乡”,高度概括了杨时修筑湘湖的贡献,也表达了人们的感激之情。

8.jpg

湘湖特聘摄影师韩建明 摄

而今,除了“德惠祠”“道南书院”外,萧山还有过“杨时坊”这些建筑的出现,充分肯定了杨时对萧山、对湘湖的贡献,也表达了萧山民众对父母官杨时的敬意和爱戴。

9.jpg

萧山绍剧艺术中心还曾演出《杨时与湘湖》的剧目,讲述杨时担任萧山知县时,以民为本,修筑湘湖,福泽一方的故事。数百年来,正因为这样一份功绩,杨时成为一代代萧山人心中的榜样和骄傲。

10.gif

杨时作为一代大儒,始终以振兴儒学为己任,并毕生实践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他仕宦生涯的诸多事迹中,常常体现出一种浩然之气。

11.jpg

宋哲宗驾崩,宋徽宗即位后,年轻的皇帝在经历了几年的励精图治后,很快就沉溺在自己的艺术天地中,蔡京、童贯等人投其所好,利用各种名目大肆搜括民财,挥霍享乐,一时间民怨沸腾。

杨时十分愤慨,他上书力谏皇帝,请求废止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花石纲,为此,他得罪了一大批得宠的宦官佞臣。最终,在杨时、李纲等一批忠义之臣的一再谏言下,行害二十多年的花石纲腐败之风被废止。

12.gif

当北宋已经无可挽回地一步步走向灭亡时,杨时听闻朝廷中求和投降的声音后怒不可遏,他斥责这些人的卖国行为,接连上书陈述力主抗战的主张,并提出一系列克敌制胜的策略。

13.gif

那时杨时已经75岁,却一如既往表现出士大夫强烈的责任和担当,他以笔为剑,议论褒贬,无所顾避,上疏的内容关系国家命运,民族存亡,展现出非凡的见识和勇气。主战派右丞相李纲赞誉他“儒林仪表,国家栋梁”。

14.gif

但杨时得罪了当权者,不得不黯然离开朝廷。靖康二年,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山河破碎,凄风苦雨笼罩在人们心头,寓居毗陵的杨时听闻后悲愤难平,他又重新振作起来,转而积极为新生的南宋王朝建言献策。他爱国家,爱百姓,他相信理想仍在,国家的希望就还在。

南宋建炎四年,杨时78岁,他向皇帝提出辞官回乡的请求,得到批准。宋高宗念及杨时忠诚担当的品格和所做的贡献,加封他为朝奉大夫,龙图阁直学士,并计划按惯例赐官绢和白银。杨时婉言推辞了皇帝对个人的赏赐,他恳请朝廷施恩惠于福建的父老乡亲,请求减免赋税,得到了宋高宗“闽地山米地租,永为优免”的许诺,福建的百姓因此世世代代怀念他的恩德。

绍兴五年,杨时在福建将乐的故宅中安然离世,走完了他八十三年的人生。四方学子闻讯悲痛不已,宋高宗为此辍朝一日,以示哀思,并赐杨时谥号为文靖。

15.gif

终其一生,杨时扎根理学,始终践行着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他“历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皆有惠政”,却从未给自己谋取利益,不论是做人还是做官,干干净净,体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和中国知识分子崇高的气节操守。

时光流转,虽然杨时离去近九百年,但他却以卓越的成就,忠诚、干净、担当的精神垂范后世,永恒屹立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他身上的担当精神仍然时时激励着世人,他的学术思想和人格魅力闪耀出的灿烂光芒,跨越时空,依旧温暖着我们的心灵,也留给世人无尽的启示和动力,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奋勇向前。

1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