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高晓松回外婆家,谈湘湖:这里就是我心目中的江南>正文

新闻中心

高晓松回外婆家,谈湘湖:这里就是我心目中的江南

2020-10-21 09:22 点击数:307 作者: 来源:

  “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知名音乐人高晓松的这一名句,不知激荡了多少人的心弦。10月19日下午,高晓松坐着摇橹船,摇啊摇,摇到了他的外婆家,在湘湖掬星岛上的“辛庐”参加首期“萧山之路——‘影响近现代中国的萧山人’”文化访谈活动。

1.jpg

  此次访谈主题“先贤与后浪”,推出的萧山先贤陆士嘉,正是高晓松的外婆。陆士嘉祖籍萧山城厢,她是钱学森的同班同学,是北京航空学院(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身)筹建者之一,她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是中国空气动力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2.jpg

  访谈一开始,聊起自己的外婆,高晓松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连边上能说会道的主持人翁仁康老师都插不上话。“我外婆一辈子努力做事情,非常淡泊。我记得当时有给外婆配车,但她还是坚持搭乘公交,就为了给国家省一点。在外公外婆去世后,夫妻俩就只剩下3000块钱遗产……”高晓松说,“外婆对我的影响很大,像外婆这样的老一代知识分子给我们今天做出的榜样,就是: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3.jpg

  会上,高晓松提问湘湖的由来。萧山资深文化人、原萧山博物馆馆长施加农详细介绍了湘湖的缘由,并介绍了萧山的跨湖桥文化及遗址保护的历程,展示了独木舟的图板,高晓松被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所吸引,目不转睛盯着图板看了好一会,并表示改日要来好好学习下。

4.jpg

  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俞晖则向高晓松发出邀请,希望高晓松能在湘湖建一个“晓岛”,提升湘湖文化底蕴。高晓松笑着说:“今天沿着湖一路过来非常愉快,这里就是我心目中的江南。未来可以探讨。”

  外婆家在萧山的高晓松,对萧山还是有着一份特别的感情。“我上个月还来过湘湖呢!”话语间,高晓松流露出对萧山的喜爱,“我很高兴作为萧山人的后代。我的音乐、文字、电影作品里面,其实都带着一种江南的风格。去了全世界很多地方,但我还是喜欢杭州,因为这里有一种让我安定下来的感觉。”

5.jpg

▲萧山本地文史爱好者向高晓松展示了他收藏的高晓松太外公的一幅书法作品,让高晓松十分惊喜。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无论城市怎样发展,也离不开文化的根。对创强的萧山来说,保护和传承好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品牌,保存好城市记忆,讲好“萧山故事”,是“萧山之路”上不可或缺的“引力场”。此次由区委宣传部、区委统战部联合杭州日报共同策划推出的“萧山之路——‘影响近现代中国的萧山人’”系列文化访谈活动,从先贤的角度切入,通过追忆先辈背后的人文精神,重走他们的“萧山之路”,共同寻找未来的“萧山之路”。通过活动,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萧山人从文化的获得感中触摸到萧山的温度、萧山的诗与远方。

  据悉,本周五上午,第二期访谈将邀请的是与萧山近现代名人魏风江、任伯年、蔡东藩、高帆、朱家溍分别有着渊源的5位嘉宾,他们将围绕“文化兴盛与萧山跨越”的主题展开交流。欢迎大家报名参加~

  部分嘉宾介绍

  任克陆

6.jpg

  任克陆,任伯年曾孙,1946年生于上海。海上书画名家后裔会会员,上海海派书画院理事,上海雪堂书画会顾问。早年从事机械制造、金属篆刻,后涉足摄影艺术,嗜好收藏名人印章、字画。

  高初

7.jpg

  高初,摄影史学者、策展人,高帆孙子。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摄影文献(Social Archive of Chinese Photography)研究所研究员、主任。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摄影部主任。近十年里,围绕战时及新中国的摄影档案,完成抗战摄影师及其战友、同事、学生二百余人的口述史,并整理其作品、木刻、底片、印相、书信、日记、田野笔记、文稿、政治检讨,构成数百万件图像及相关文献的中国革命的视觉档案数据库。自2011年起,主持“海外藏中国影像”和“中国革命的视觉档案”两个文献与研究计划的展览与出版,主编《史料与史识:摄影术传入至今的中国摄影书写》,兼任“海岸线”丛书主编(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李保明

8.jpg

  李保明,男,1970年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教师,萧山区名教师、优秀校长,现任萧山区临浦镇第一小学校长、书记。从事教育事业三十多年,发表论文六十多篇。业余时间喜好读书,自2008年开始研究蔡东藩,相继出版《演义大家蔡东藩评传》、《浮生如梦—蔡东藩传》,其中《浮生如梦—蔡东藩传》被评为2017年十大传记图书之一,发表过《蔡东藩的“自传体”小说》、《蔡东藩教育思想论略》等文章。《通俗史家蔡东藩研究》一书即将于今年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