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湘湖故事>张岱最识湘湖美>正文

张岱最识湘湖美

  杭州有西湖,绍兴有鉴湖,萧山有湘湖,东西百余里就有这三个风景秀丽却各有特色的湖,难怪人说江南美。西湖、鉴湖早已名声在外。唯独萧山湘湖,却是藏于深闺未曾识。作为一代文宗的张岱,在他的传世之作《陶庵梦忆》中,专就这三个湖作如下之言:

  余以湘湖为处子,腼腆羞涩,犹及见其未嫁之时;而鉴湖为名门闺淑,可饮而不可狎;若西湖则为曲中名妓,声色俱丽,……故人人得而艳美……

  张岱对古代湘湖的比喻是十分的贴切。湘湖坐落在并不显眼的小县城,又在群山怀抱中,确如一位未出嫁的姑娘,不像西湖那样名播四海,也没有绍兴鉴湖那么端庄大气。

  张岱(1597 -1679),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梦、会稽外史、六安居士,山阴(今属绍兴)人。明末清初著名历史学家、诗人、散文家。他出身于富裕的官宦之家,兴趣广泛,精于美食、茶道、斗鸡,好旅游,喜山水,周游于江南都市间,广交友好,见多识广。可惜他生不逢时,正好碰到明清交替之际,社会动荡。因此,他经历了公子哥儿跌至穷困潦倒。但就在如此处境下,他仍写下了《陶庵梦忆》、《夜航船》等传世小品,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丙戌(1646)闰六月,清军攻入绍兴,曾经支持过南明鲁王的张岱只得避战乱,带着一子一奴和一箱书籍,逃到了萧绍交界的越王城山上的千年古刹。寺中方丈“远明上人”是他的至交,他便悄悄地避居寺中张岱就利用这个幽静的环境,撰写了他的历史著作《石匮书》。住了两个多月,一次偶然出寺门即被人认出。自此前来拜访者络绎不绝。他怕牵累寺僧,便转移到嵊县山中,经一年多的颠沛,直到局势有所稳定,才迁居山阴乡下项里。如此又过了两三年,才借住到绍兴城中已经荒芜的“快园”。张岱稍加修缮,在此度过了他的后半生。名著《陶庵梦忆》、 《西湖寻梦》、《夜航船》等,都在此地完成,而且都在他晚年之时。

  张岱对湘湖是有过研究的。他知道西湖的知名度比湘湖高,如一定要将湘湖列上,也只能是个陪衬,是他多处比较才作出上述的评判,这就显示了张岱的“精赏鉴”。他曾叙述过一个掌故:“任长者有湘湖田数百顷,称巨富。有术者相其一夜而贫,不信。县官请湖湘湖,灌萧山田,诏湖之,而长者之田一夜失,遂赤贫如术者言。”这个掌故旧县志有载,他还写道:“湖里外锁以桥,里湖愈佳”,“盖西湖止一湖心亭为眼中黑子,湘湖皆小阜、小墩、小山,乱插水面,四围山趾,棱棱砺砺,濡足入水,尤为奇峭”。所有这一切,即便常居湘湖岸之人,恐怕也难有如此细致人微的观察。

  张岱叙景叙情,如同会友,细细品味,于是将湘湖比作处子。他这种将风景名胜拟人化,充分显示了张岱的艺术情怀、文学才华。

  (本文内容主要出自杭州湘湖(白马湖)研究院《湘湖全书》之《湘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