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湘湖故事>映雪遗风>正文

映雪遗风

  湘湖孙氏,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和三国吴王孙权的后裔,长期生活于湘湖岸边,生活于城山脚下,对湘湖水利和湘湖文化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据《萧山湘湖孙氏宗谱》记载:“宋元间,湘湖孙氏曾五公为避兵燹,从阜阳龙门迁居湘湖,号湖里孙。”后来逐渐分成上孙、中孙、下孙三个自然村。

  湘湖孙氏宗祠创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由湘湖孙氏第十世孙学思在创修孙氏宗谱后发动族人创建。宗祠建在村中心,也就在越王城山麓,虽然简陋,却足以让族人为之骄傲。“映雪堂”,是湘湖孙氏宗祠堂号。孙武后裔、孙资八世孙孙康,幼时家贫,夜读无烛,乃出庭坐于雪地映雪读书,后终成大学者,官至御史大夫,成为世人发奋读书的典范和楷模。氏人因此以“映雪”为堂号。

  到了清康熙年间,由于年久失修,宗祠已经倾圮。康熙葵酉年(1693),湘湖孙氏第十二世孙尔猷发动族人易址重建。重建的宗祠“庙貌鼎新,堂宇整饬”,孙氏宗谱的《奉贺孙氏家庙落成序并歌》依稀可见当时宗祠的神韵:“奕奕寝庙,湘水之东。碧峰丹嶂,环绕厥宫。庭宇轩爽,神罔时恫。蒸尝祀献,咸集其中。”

  孙氏家长,好以先辈“映雪读书”的典故,勉励族人勤学苦读,耕读传家。宗祠东面建有两间“义塾屋”,为宗祠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族内子弟读书的场所。孙氏子弟在先祖孙康映雪故事的感召下,在这里苦读圣贤之书。从其家谱看,湘湖孙氏的前六代并没有为官的记载,而到了第七代出了3个下级官吏,第八代有5个下级官吏,第九、十代达到辉煌,两代各有11个各级官吏,且级别很高,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孙学思。

  孙学思(1503-1589),字汝贤,号春溪,是孙氏第十代中的代表人物。孙学思善于书法,于嘉靖十八年(1539)由楷书考选儒士,授中书舍人,曾任大理寺评事、礼部郎中等职。其弟孙学古曾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中进士,并任广东东莞县县令,时人称其兄弟为“湖中双凤”。

  孙氏家族时时刻刻与湘湖为伴,对湘湖有着特别的情感,从而为丰富湘湖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孙氏家族留下了众多的吟咏湘湖及周边景物的诗歌,如孙学思的《越王城吊古》,孙学古的《一览亭》,孙有兴的《湘湖秋月》,等等。孙氏家族的人也画龙点睛地概括了湘湖的风光,即《湘湖孙氏宗谱》载录的龙井双涌、跨湖春涨、水漾鸣蛙、湘湖秋月、尖峰积雪、越城晚钟、柴岭樵歌、湖中落雁,这也就是湘湖老八景。另外,湘湖周边的许多古迹与孙氏家族有关,如复兴庵、寨岭庵、城山古道坊、湖中双凤坊等等。

  在湘湖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如今的下孙已然成为了一个地域风情浓郁的文化村落。这里的湘湖文化展览馆、美术馆、土地庙等,展示了湘湖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民俗文化积淀和湘湖一带的风土人情。而重建的孙氏宗祠是下孙文化村的核心,背山面湖,庄严雄伟,宗祠堂口的那块“映雪遗风”匾额与脉脉湘湖水一起,彰显着先祖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