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从此再识湘湖
编者按
11月27日,《浙江日报》发表《以生态、人文、科创打造世界级“产城人文湖”融合样板一一天下从此再识湘湖》一文,文章围绕文化传承、科技创新、改革赋能三方面,就湘湖如何打造集生态风貌、历史文化、休闲旅游、科技创新于一体的世界级“产城人文湖”融合样板进行了深入解读。
以下转载全文内容,以飨读者。
“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一年多前,新时代的“西湘记”唱响,联手西湖打造姊妹湖,湘湖不断校准方位。作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今年的湘湖,两个“世界梦想”因做好“文化+科技”文章而更加清晰、坚定,为人间天堂赋予新的色彩。
就在几天前,在乌镇,湘湖起笔的“中国视谷”亮相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向世界呈现一个现象级产业新地标两年的蝶变之路。
再往前一些,萧山拉开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开发区(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建设世界级旅游度假区的路线图,有了更清晰的勾画。
山不言,水不语。静谧的湘湖,以生态、人文、科创“三张牌”,在杭州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的征途上找准自己的坐标,加快打造集生态风貌、历史文化、休闲旅游、科技创新于一体的世界级“产城人文湖”深度融合样板区。
文化回响
生生不息走向世界
小到一个城市,大到一个国家,文化属性决定着命运走向。唱响“西湘记”,人文山水,是西湖与湘湖永恒的生命力,也是缔结“姊妹湖”的根本原因。
湘湖,是一个怎么样的湖?
在有的人眼中,是一湖秀水,在有的人眼中,是还湖于民。而从文化的视角看去,湘湖出土了“跨湖桥文化”,发现了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独木舟,也被誉为“中华第一舟”。8000年前,湘湖先民就在艰苦的条件下,划着独木舟求生存、求发展,这代表了开拓进取、刚健务实、勤思善变。
以这条独木舟为代表的跨湖桥遗址,曾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4年12月,因遗址独特的文化面貌和丰富的价值内涵,“跨湖桥文化”被正式命名,构建了浙江区域文化的多元格局,为长江流域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树立了新的坐标。
20年间,跨湖桥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持续推进,其分布范围已远远超出了命名之初所定的“湘湖周围地区”,扩展至杭州、金华、衢州、绍兴、台州、宁波等地区,涵盖河流上游盆地和河口沿海平原等地理区域。
这是湘湖蕴含着走向海洋的文化基因表征。
“跨湖桥文化以钱塘江—杭州湾为中心分布区,以上游山地为依托,向河口平原拓展,是面向海洋的考古学文化,也是河流上游先民突破局限、走向更广阔生存空间历程的实证。”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馆长吴健说。
从山地走向河谷,又从河谷走向海洋,跨湖桥先民虽已远去,但他们勇立潮头、敢于探索、奋力拼搏的“弄潮儿”精神早已刻入后人的骨血。就在跨湖桥文化所处的这片热土上,曾上演了萧山民营企业家白手起家、经济腾飞的发展佳话,也谱写过一肩一担围海造田的骄人往事。时至今日,这份勇立潮头、奔竞不息的精神力量,仍在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走向海洋、走向世界,湘湖不断书写新的故事。
湘湖雅韵公园
载体在创新。今年落地湘湖的亚运遗产《湘湖·雅韵》,在美丽的绿水青山中,借助宋韵文化的数字化演绎、湘湖底蕴的现代化表达,以中华文化、宋韵风雅向世界展现出独特的东方美学与文化自信,正在标准重塑湘湖的全新形象,大大拓展新时代“西湘记”内涵的广度与深度,加快为杭州打造另一张名扬海内外的世界级“金名片”。
形式在创新。今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2024世界旅游联盟·湘湖对话”首度走进了美不胜收的海南三亚,三亚也成为“世界旅游联盟·湘湖对话”走出杭州后的全球首站。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位中外嘉宾齐聚一堂,从不同角度为全球旅游业未来发展献智献策。谈笑间,全球旅游发展的未来前景,穿越云层、跃然纸上,再一次向世界输送了湘湖智慧。
科技创新
势起湘湖聚势成群
“人文经济学”这一重大命题,揭示了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的发展规律。
“跨湖桥文化”命名20周年,8000年的历史回响依旧激荡人心,这份勇立潮头的精神力量,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湘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赋予经济和产业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极高的组织效能和更强的竞争优势。
湘湖,已然在书写着新的故事与未来。
初冬的乌镇,又迎来了一年中的重要时刻。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中国视谷”首次设立展区。方寸之间,自有天地。这里有“一园窗口”到“全域联动”的空间战略布局,培育着杭州抢占视觉智能制高点的万亿级数字产业新集群,昭示着视觉智能产业的全球之“谷”起笔成势。
起笔之处,就是湘湖。
2022年3月,杭州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成立,随后成为“中国视谷”核心承载地和启动区块,牵引杭州全域培育发展壮大万亿级的视觉智能产业集群。“中国视谷”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起步就是加速,在短短两年里,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上形成了“湘湖实践”。
湘湖未来产业社区 摄于2024年11月
为区域协同建模。起笔于湘湖的特别合作园,现规划面积13.48平方公里,将对标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形成北部研发孵化、中部小试中试、南部高端智造链式布局。北部科创产业社区,规划面积近1平方公里,打造国际化创新创业生态园区、中国视谷产业大脑。中部未来产业社区,规划面积7.13平方公里,打造创新型总部+研发基地。南部智造产业社区,规划面积5.36平方公里,打造现代高端要素和产业齐聚智造新高地。
为产业合作建制。围绕“数字安防—视觉智能—智能物联”产业跃升主路径,以萧山、滨江为核心引领的“中国视谷”,将重点发展“三层七端多元”产业体系,牵引构建形成市域内闭环的“研发总部+合作园核心制造+周边配套制造”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生态。
为产业共富探路。目前,特别合作园内已集聚了一批重点项目,包括吉利新能源汽车电子产业园、中国电信杭州大数据中心、矽力杰产业化基地、先临三维高精度视觉智能产业中心、德博曼智能家居和海外总部、“视谷之窗”工业综合体等。这些重点落位湘湖的亿元以上项目,累计签约达28个,总投资271亿元。
按照杭州市规划,在湘湖支撑下,“中国视谷”将分三步走建设:2025年形成国家级城市产业新名片,产业总规模达8500亿元;2027年形成全球视觉智能产业新地标,推动形成滨江区、萧山区“双核带动全域”的产业空间格局,产业总规模突破10000亿元;2035年形成世界级数字产业新集群,在关键核心器件、高端软件、先进制造、质量标准等领域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全面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视谷”。
改革赋能
打造深度融合样板
从还湖于民到产业创新,湘湖不仅是萧山宝贵的战略资源,更是一路走来改革创新、久久为功的奋斗成果。
激活跨越式发展“一池春水”,湘湖在萧山、在杭州乃至浙江的功能角色,已迭代升级为“生态人文湖”与“创新创业湖”双轮驱动的产业大平台,在新的起点上正在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工作。
今年,萧山以改革闯关突围,推出 “三大改革”。围绕加快打造集生态风貌、历史文化、休闲旅游、科技创新于一体的世界级“产城人文湖”深度融合样板区,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率先推进开发区(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按照萧山出台的《深化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湘湖进入新一轮机构调整,每一个改革举措,都是为了打好生态、人文、科创三张王牌。
2024尾波滑水世界锦标赛
聚焦新文旅,打造世界级旅游度假区。杭州打造国际赛会之城,湘湖又引入了一个高级别赛事——2024尾波滑水世界锦标赛,这标志着湘湖水上运动中心启用,打造文旅“爆款”又多了一个新载体。
湘湖有着丰富多元的旅游业态,已初步形成“核心景区+酒店集群+主题乐园”的度假产品体系。借势一湖秀水与湘湖雅韵的人文IP,湘湖严格标准提升景区风貌,对标对表西湖,提升景观营造水平、养护水平,不断为区域内的旅游产品注入新元素,制造更多“年轻系”的“打卡点”,吸引眼球更吸引双脚。
湘湖越界
聚焦新动能,打造深度互动、协同交流的高能级平台。按照高举高打的打法,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增挂中国视谷招商中心牌子。萧滨合作园管理局、五个镇街、“中国视谷”创新中心等多方招商引资力量,共同组成“中国视谷”招商铁军。
而新设的科创人才局,将强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以生态人文支撑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接下来,湘湖将建“侠客岛”,与“院士岛”联动,为一流科学家、青年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者等群体提供优质服务。
聚焦新空间,支撑“大湘湖、大视谷”新格局。按照开发区(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将与闻堰、义桥、戴村、蜀山和城厢五镇街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理念,建设发展命运共同体,开启“平台+镇街”协同发展新征程。
如闻堰将做好企业服务保障,推动中国视谷·未来产业社区建设;义桥将向北融入大湘湖区域协同发展,向南联动三江创智新城先导区,加快打造“视谷智造城·三江未来芯”;戴村将发挥“中国视谷”智造核心区作用,进一步推动中国视谷专精特新产业社区建设;蜀山将努力发展“数创”“医创”“文创”三大赛道;城厢则进一步强化湖头陈工业园区连片“腾笼换鸟”,做好都市型经济大文章。
根据计划,到2026年,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要形成视觉智能产业“研发孵化—小试中试—成果转化—生产制造—总部经济”的全链条产业生态,加快打造“中国视谷”国家级产业地标,持续唱响新时代“西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