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湘湖故事>乡音未改情系故里>正文

乡音未改情系故里

  贺知章晚年在朝堂之上所受到的尊崇极高,唐玄宗和太子都对他礼遇备至。但是随着天宝年间的到来,政治正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年过八十的贺知章也不愿意再在朝堂敷衍,便请求告老还乡,入道归隐。“既行,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送。擢其子曾子为会稽郡司马,赐绯鱼,使侍养,幼子亦听为道士。卒,年八十六”。这样盛大的送别场面和关怀入微的安排并不是人人都能享有,唐玄宗的深情厚谊让贺知章的内心十分感激,他特意上奏玄宗,感谢朝廷对他的盛情。玄宗又亲自写下回诏,说:“卿儒才旧业,德著老成,方欲乞言,以光东序,而乃高蹈世表,归心妙门,虽雅意难违,良深耿叹。眷言离祖,是用赠诗,宜保松乔,慎行李也。儿子等常所执经,故令亲别,尊师之义,何以谢焉。”其中不但表达了唐玄宗对贺知章一生劳苦功高的夸赞,对他告老还乡、不能继续在朝廷任职的遗憾,还希望能让贺知章的儿子全忠孝两端,最后又称贺知章为“尊师”,可见玄宗对他的赏识。

  在送别贺知章时,唐玄宗写下送别诗: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

  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

  据记载,当时大约有30人为贺知章写下了送行之作,这除了说明贺知章的晚年极受尊荣以外,也展现了当时宫廷唱和的盛况。

  百官饯行的仪式结束以后,贺知章颤巍巍地向皇太子和诸位同僚作揖拜别,车轮滚滚,踏上回乡的归途。从考中进士到辞官还乡,贺知章走过了50年的官宦生涯。他经历过数次血腥和残酷的宫廷争斗,目睹过自己的朋友在青云之上的烈火烹油,也亲历过他们被贬黜、打压的惨象。他从未真正地接触过国家的权力中心,因此在皇位和朝臣的更迭中能够不受波及,也因此只能算是政治浪潮中一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然而,对于贺知章本人来说,这正是一个光明磊落、向往率真生活的人所能承受的政治生活。带着一身的头衔和荣华,他没有辜负多年前贺氏宗亲对自己的期望,同时也没有让自己陷入一摊名利的烂泥,岁月轮转,黑发换成白发,他依然是那个豪爽率真的湘湖人。

  他回到家乡之后的场景和感受千百年来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少小离家,八十始归,行路踟蹰,鬓发苍苍。虽然乡音未改,但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还是引得乡里的孩子们纷纷围观,笑着问他是从哪里来。这让贺知章深刻地感知到自己离别家乡的岁月实在是太久了,少时的亲人朋友大多已经不在了,徒增人事沧桑之感。只有清澈的湖水,在春风的吹拂之下,还泛起和当日一样的涟漪水波。因为怀抱着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和深情厚谊,他的《回乡偶书》以至简的语言包含至深的情感,流传千古。

  北宋乾德二年(964),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贺知章,在湘湖南岸的文笔峰修建崇福院及环翠阁,这里成为文人雅士们的喜爱之地。后来,在朝代更迭间,这里又先后或新建或更名为显教寺、百步寺等。明清两代,这一带大量涌现举人、进士,人们也在感叹,或许是文笔峰的灵秀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子孙。今天,知章的塑像和“甲科济美”牌坊依然共同矗立在贺家园的村头,面对文笔峰,向世人和后代子孙昭示着这片土地包蕴的灵秀与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