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湘湖故事>跨湖春涨>正文

跨湖春涨

  春风送暖,大地复苏,湘湖春意盎然,正是踏春好时节。漫步在湘湖畔,两岸的树木已渐渐抽出了新芽,花骨朵也一个个探出头来,桃花、杜鹃、海棠、梨花竞相开放。花儿在树丛中层层叠叠,点缀在黛色的山间,倒映在清澈的湖中,美不胜收。湖边到处扎满了各式各样的帐篷,成为湘湖一道特有的风景线。

  跨湖桥上自然是要走一走的。它是湘湖的标志性建筑。桥的长度近百米,造型古朴大气,是五孔通车景观桥梁。桥下可通行大船,如果在湘湖上坐游船的话,这里也是必经之地。跨湖桥的位置正好位于湘湖的中心线上,站在桥上临湖而望,可远眺上下湘湖。在这座桥的西侧,原跨湖桥的位置,有一座仿古跨湖桥,它是依照民国时期留下的照片复原建造的,老桥为单孔微马蹄形的石拱桥,桥长近三十米,桥宽不到三米,此桥的很多石材取之于原跨湖桥,力求还古,它以残堤的形式体现悠远的意境,吸引了很多情侣探幽秘境。

  古时,跨湖桥堤像一条玉带,浮在湘湖碧波之中。站在跨湖桥上放眼四望,南北两山和东西两湖尽收眼底,山边粉墙黛瓦的村落和湖中碧螺点点的小山隐约可见,新苇淡绿,水鸟飞翔,时而鱼儿雀跃,时而小船悠悠。每当春季桃花汛发时,四周山溪,汇泻湖中,湖面满盈,烟波浩淼,蔚为壮观。环湖青山葱茏,万物生机昂然。桥孔大部被水而淹,只露出一小湾桥拱,桥下水流湍急,形成“跨湖春涨”一景。在清乾隆年间,湘湖湖里孙村的《孙氏宗谱》录有龙井双涌、跨湖春涨、水漾鸣蛙、湘湖秋月、尖峰积雪、越城晚钟、柴岭樵歌、湖中落雁等湘湖八景,其中之一就是“跨湖春涨”。

  历代很多文化名人都会来跨湖桥走一走,吟诗赏月,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句。清代孙氏族人孙启文就以《跨湖春涨》为题有诗云:

  春涨湖桥水接天,

  波涛汹涌势难言。

  渔翁办饵钩休下,

  舟子招招绝渡船。

  同时期的毛万龄作了两首《游湘湖》,都提到了跨湖桥。

  其一:

  澄湖云黯杂莼苕,十里波光一小桥。 

  两岸低山遮不住,越王台直上青霄。

  其二:

  画桥南渡便天开,夹岸青山迢递来。

  遥望烟波空阔处,一行白鹭上春台。

  现在的跨湖桥,还有一个出名的地方是距今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遗址就在这附近。站在跨湖桥上就可以直接看到跨湖桥文化遗址。那是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木器、骨器、玉器,还有人工栽培的水稻谷粒,号称“中华第一舟”的独木舟,世界上最早的漆弓,中国最早的“草药罐”,长江下游地区最早的彩陶等诸多珍贵文物,她向慕名而来的游人们诉说着湘湖地区八千年的沧桑巨变。跨湖桥不仅是湘湖的一个地标,更是一个文化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