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湘湖故事>国联考察团湘湖摄影>正文

国联考察团湘湖摄影

  随着1930年的到来,国民政府逐渐从军阀手中统一中国,并致力于国家的各项建设,国民教育就是其中一项。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开始引起广大文化界人士关注教育落后的现实,但面对千疮百孔的教育局面却又无可奈何。自我反省固然重要,如果能有高手来指导、参谋一下,则进度也许会大大加快。1931年的三、四月之交,教育部次长陈布雷曾两次致电国际联盟秘书处请求国联派一个专家委员会赴中国考察教育制度,并提出建议和改进方法。

  之后,国际文化合作委员会命令其执行机关——国际文化合作社, 组织派遣专家考察团前往中国, 要求考察团研究中国教育现状以及中国古代文明所特有的传统文化, 并提出最适合中国现状的改造方案。考察团成员都是当时欧洲的教育资深专家。他们先后在我国多地考查,前后共历时近70天。

  是年12月3日至12月30日,考察团在南京停留并完成考察报告。考察报告书中文译名为《中国教育之改进》,由国立编译馆翻译,全国经济委员会筹备处于1932年出版发行。

  很巧,浙江省立湘湖师范学校(下称“湘湖师范”)也进入了考察团的视野。11月4日上午9点,考察团一行风尘仆仆赶到杭州,由当时教育部督学专员王慎明牵头,嘱浙江教育厅熊文敏、郑晓沧等人负责接待。考察团没顾得上休息,就向熊文敏等人索要浙江教育情况的历年统计资料并仔细阅读。凭借经验和分工合作,考察团成员对历年浙江的教育情况有了大致了解,便提出想到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教育考察。于是众人便来到了湘湖师范。当时主持学校工作的是第五任校长黄同义。他一改之前施行的弹性制教学方针和前后方的实习制度,用高压手段治校,使学校的发展一度停止。湘湖师范的第六任校长金海观说:“这足以表示本校在这一年里的病象,仿佛怠倦无力,发不出黄钟、大吕之声,以振荡一年沉闷的空气。”

  不过,考察团是看不见这些的。黄同义准备了比较隆重的迎接仪式,又亲自向考察团和王慎明等人报告学校的各项硬件设施等内容。熊文敏、郑晓沧等负责翻译。考察团对湘湖师范的情况和教学制度、教学工作等内容非常感兴趣,对一些细节进行了详细询问,并饶有兴趣地四处参观。同时他们对湘湖美丽的景色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临走时还用当时世界先进的摄影机拍摄了珍贵的纪实影片。这天下午3点,考察团众人坐上了回杭的汽车,又勿勿地走了。

  我们应该庆幸!尽管湘湖师范只是国联教育考察团关注的一个小点,他们也没有对湘湖师范的具体经办提出过任何具体意见,但是,他们用手中的摄影机所拍下的那些内容,应该是最早记录湘湖风景的影片吧!或许我们可以缘此为线索,找回那失去的记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