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湘湖故事>护湖功臣魏骥>正文

护湖功臣魏骥

  百里周围沙渺茫,龟山遗爱许谁忘?

  水能蓄潦容千涧,旱足分流达九乡。

  荇带荷盘从取市,莼茎芡实任求尝。

  邑侯乡父休轻视,圩岸时须督有方。

  此诗为魏骥所作《湘湖》,既表达了他对杨时筑湘湖的敬佩,又体现了他对湘湖水利的忧虑和关注。

  魏骥(1373~1471),萧山城区西门外人。明永乐三年(1405)中举,次年以进士副榜授松江儒学训导。不久,又应诏参与编修《永乐大典》。后历任吏部考功郎、太常寺少卿、吏部左侍郎、礼部左侍郎、南京吏部侍郎,在其74岁高龄时还任南京吏部尚书。随着年龄的增大,他自感年事已高,不敷任职,曾先后五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均未被批准,直到景泰元年(1450),年77岁时才获准回到萧山故里。

  回乡后的魏骥并不以高官自居,心中始终念及黎民生计困苦,不仅与里人相处和谐,耕读传家,而且经常布衣粗食,戴着笠帽,穿着草鞋,行走田间,关注的也是稼穑与口粮。

  景泰七年(1456)夏,山洪暴发,钱塘江水猛涨,萧山浦阳江、西小江泛滥成灾,田地被淹。魏骥时年86岁,仍“躬负畚锸,亲课楗石”,不顾年迈之躯,与百姓一起抗洪抢险,担石加固湘湖之东及东南的堤坝,后又亲自主持修筑麻溪、西江、白露、瓜沥、股堰、单家、曹家等处塘堰及徐家、石岩、螺山、毕公、长山等堤塘涵闸12处。

  湘湖自修筑以来,至魏骥时已有330余年,历经沧桑,湖堤坍塌,湖滩淤积,一些豪富刁民乘隙侵占蚕食,或挖土制砖,或开垦植稻,或截流养鱼,或营建屋舍,以致湖区面积日益缩小,蓄水量骤减,仰赖湖水灌田的周边九乡百姓深受其害。

  魏骥见状焦急万分,认为“是湖为邑无穷之惠也”,岂可任之毁废,于是一方面紧急向县令、县丞陈情,动议修复湘湖,另一方面又联络乡绅等筹划具体事项。他秉公而行,无所畏惧。景泰四年(1453),县丞李孟惇在魏骥建议下主持了一场清占运动。成化年间,魏骥又推动了一次更大规模的清占,共清出占田7318亩。其后,魏骥又在县衙支持下,带领乡亲修复坍塌荒废的堤塘,在紧要处砌石护岸,堤脚增筑“卧羊坡”抵御风浪,修复或新建堤闸涵洞利于灌溉,广植柳树保土固堤。

  复湖工程完成后,魏骥意识到侵占湖利之争仍会时有发生,苦于自己年迈体衰,力所不及,授意学生何舜宾告老知致仕后完成其未竟之业。残暮之年,他回顾总结了自己治水经验,撰写成《水利事迹》《水利切要》等,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明成化七年(1471),明宪宗闻讯魏骥筑堤浚湖,在功乡里,特遣使者赶赴萧山慰问,遗憾的是使者未到,魏骥已逝,享年98岁。当时有1500余县民自发上书朝廷,请求准许在县城西门外立祠纪念。皇帝批准魏骥列入德惠祠,谥号“文靖”,与杨时共飨春秋之祭,并在湘湖徐家坞山麓修筑了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等硕大雕像护卫的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