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湘湖故事>“莼之诗”的隐逸趣味>正文

“莼之诗”的隐逸趣味

  湘湖地处吴越边界、大江之畔,湖区及附近的渔浦古渡等处历代都有大批文人过往,也有不少人驻足流连,因此成就了湘湖诗词。但湘湖毕竟较偏远,名气不如西湖。不过,也因如此,湘湖相对远离了城市喧嚣,得以在杭州和西湖迅速走向繁华时,保持了清幽朴拙的原始面貌,是隐逸文人心中的避世脱俗净地,因此才有“湘湖为隐士”这一说法。

  “湘湖为隐士”见明末山阴文人张岱《西湖梦寻》“至于湘湖则僻处萧然,舟车罕至,故韵士高人无有齿及之者。余弟毅孺常比西湖为美人,湘湖为隐士,鉴湖为神仙”。说湘湖地处较僻远,风色萧瑟,平素人迹罕至,即使是诗人隐士也少有知道和谈及这里的。这就是当时人的湘湖印象。到了清代,湘湖依然多天然野趣,适宜隐居。如乾隆“湘湖八景”有“湖中落雁”一景,吟咏此景的诗说“月落湖中霜满船,惊寒雁阵傍沙眠”,写了秋日月下在湖上沙渚间栖息的雁群;周起莘《新秋月夜湖塘即景》诗的“堤旁萤火争明灭”“鹤唳疑闻彼岸呼”写了萤火虫和野鹤,都可见湘湖的野趣盎然。

  张岱《西湖梦寻》中还提及“余以湘湖为处子,眡娗羞涩,犹及见其未嫁之时”,说湘湖像隐士,也像腼腆羞涩的未嫁少女。湘湖的确有处子般纯真含蓄的外在面目和内在本质。这一说法后来赞成附和者甚众,如周易藻在《湘湖志·自述》里说“昔人云,湘湖犹处子,秘不炫人,于兹益信”,就承袭了张岱的说法并加以丰富深入,在湘湖少女般纯真天然的面貌上更添了清高自许、自甘寂寞、不愿抛头露面哗众取宠的意趣。

  湘湖隐者诗人笔下最重要主题就是吟咏本土风物,于是具有浓厚乡土和隐逸意味的湘湖莼,和湘湖隐者驾舟采莼的景象,成为湘湖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西湖莼菜盛名在外,但很多都产自湘湖,民间流传有“西湖莼菜出湘湖”之说。明代散文家袁宏道的《湘湖》一文里说,湘湖莼从湖里拿出不能超过半天,不然味道就大变,极短的保鲜期使它不能被运到越地之外,所以当时除了越人少有人知道它的美味。这一特征正可拿来比拟湘湖诗词韵味独特却因隐逸不出、世人少知的鲜明特色。文章最后“果若尔,季鹰弃官,不为折本矣”的感叹,用了张翰思念家乡莼羹鲈脍弃官归乡的典故,因而使莼菜成了古典诗词意象系统中隐逸的象征。

  湘湖隐逸诗人的诗风虽不如大家名家鲜明,却不失淡泊淳朴的本色特点,而且灵动天然,卓然独秀,别具清韵,也和湘湖莼的形象相近。湘湖诗味,就如“莼”滋味,似毛奇龄《湘湖采莼歌》说的“香莼宛转生华滋”,更朴素野逸,也更自然单纯,淡而有味。

  注:本文内容主要选自杭州湘湖(白马湖)研究院《湘湖全书》之《湘湖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