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湘湖故事>“到此岂可无诗”的渔浦>正文

“到此岂可无诗”的渔浦

  古往今来,但凡是成为渡口之地,往往都是颇有诗意的。位于湘湖西南,浦阳江、富春江、钱塘江三江交汇处的渔浦渡,便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起点。

  渔浦自古繁华,曾是萧山四大古镇之一,也是渔浦古埠所在地。千年前的渔浦,沙洲帆影,晓行欸乃,振鹭于飞,烟舟竞渡。此处江流交汇,水激浪涌,河床深浅不等,加上钱塘江咸淡水再次交替,是鱼蟹栖息繁衍的好地方。古往今来,春夏之夜,捕鱼的乌篷小船云集江边,群萤般的船灯与天上的繁星交相辉映,这一渔火夜景历来为人赞赏,萧山八景中的“渔浦烟光”即指此。

  早在晋代,中国山水诗开创者谢灵运的《富春渚》诗中说:“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定山缅云雾,赤亭无淹薄。”写出了江上云雾在晨曦中散去的美丽景致。稍后的齐梁诗人丘迟《旦发渔浦潭》诗云:“渔浦雾未开,赤亭风已扬。棹歌发中流,鸣鞞响沓障。村童忽相聚,野老时一望。”渔浦之景物风情被描写得更加具体、细致。

  从此,南下的唐代诗人们的视野再也无法绕开渔浦了。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曾慕名前往,留下了诸多美妙诗篇。《全唐诗》中关于渔浦的诗歌有八十余首,唐代大诗人与渔浦结缘,也让渔浦开启了一条生生不息的渔浦诗路。

  孟浩然有《早发渔浦潭》诗:“东旭早光芒,渚禽已惊聒。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拔。日出气象分,始知江路阁。美人常宴起,照影弄流沫。引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这是一幅地地道道的渔浦风情画。

  到了宋代,渔浦仍是诗人笔下屡屡提及之地。北宋狂放名士潘阆在《岁暮自桐庐归钱塘晚泊渔浦》诗中,如此描绘晚泊渔浦的情景:“久客见华发,孤棹桐庐归。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渔浦风水急,龙山烟火微。时闻沙上雁,一一皆南飞。”风景历历如画。而越州知府刁约从杭州沿钱塘江、富春江上溯至富阳县,当船过渔浦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一水相望越与杭,渡头人物见微茫。翩翩商楫来溪口,隐隐耕犁入富阳。”

  几十年后的一个冬天,李纲渡浙江去桐庐,当他看到急速的江流,听到滚滚江潮之声,不禁思绪万千,写下了深沉而惆怅的《渡浙江》诗:“理棹适桐江,随潮过渔浦。山寒雪犹积,江迥月初吐。御气凌烟宵,乘槎渡星渚。空蒙老龙吟,仿佛翠蛟舞。境清人自愁,夜静气尤古。独坐不成眠,霜晴听津鼓。”但在爱国诗人陆游的笔下:“桐庐处处是新诗,渔浦江山天下稀。安得移家常住此,随潮入县伴潮归。”渔浦却是一片清新自然、风光无限之地。

  渔浦,就是这样一个“到此岂可无诗”的地方。一个在今人看来显得颇有点“冷落”的水边小村,竟有如此厚重的文化积淀,这是很值得自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