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湘湖驿 | 行走萧山15年 资深媒体人眼里的萧山蝶变
2023-07-27 19:55 点击数:291 作者: 来源:湘湖发布
他深耕萧山15年,采写《用“三重门”重新认识萧山》《风从江上来》等一批主题报道,生动讲述了一个个萧山故事,理性记录了萧山的美好蝶变。
7月26日,在湘湖驿·开卷——来新夏书院站内,由区政协文史委和湘湖驿共同打造的政协云厅第13期/湘湖驿·悦享第100期邀请了萧山区政协委员、杭州日报传媒萧山分公司总经理方亮,从各个不同的维度,深刻解读了萧山这些年的发展变化。
主持人区政协委员、杭商传媒执行董事何影丹和悦享嘉宾方亮
一人、一家、一城
方亮表示,“行走萧山”这个主题,或许可用“一人、一家、一城”来解释。这当中有三个维度的“成长”,包括自己的成长、家庭的成长和萧山的成长。
如果采访活动在周末、时间和条件允许的话,方亮一般会带着女儿参与。“当时,我带着两个女儿参加了首届湘湖年鱼节。回家后,姐妹两各画了一条她们心中的年鱼。当时活动的伴手礼——两条文创'年鱼',一直挂在女儿的书房里,对她们来说非常珍贵。”
方亮觉得湘湖年鱼改变了湘湖的叙事,所以为湘湖撰写了一篇文章——《湘湖,杭州下一个文化地理》。当时,有人对“文化地理”四个字提出过不同的意见,觉得用“文化地理”来形容湘湖并不恰当。不过,今年政协出版了一本《湘湖这20年》的书,其中一个篇章的标题是《湘湖,杭州下一个“文化地理”标签》,瞬间对当年自己取的标题有了信心。
方亮全程参与和记录了世界旅游联盟总部的一路成长,从在北京签约,到在湘湖开建、启用。特别是今年总部启用后,方亮写了一篇深度文章《世界级旅游对话地,为什么是湘湖?》,从湘湖世界、湘湖对话、湘湖共生三个维度展开,侧重点是湘湖共生。“在我们看来,艺术家、科学家、创业家在湘湖,通过一次次的‘跨界对话’,碰撞出思维创新的火花。我觉得这是湘湖最大的人文价值之一。”
湘湖特聘摄影师 丁力摄
萧山之变:更多时候是一种“气势”
在方亮眼里,萧山之变,更多时候是一种“气势”。因为很多变化,都浓缩在一个“时间与空间的运动轨迹”里。有了“时空关系”,可以更形象地理解一个区域发展的逻辑和未来方向。
湘湖的20年,是两条“轴线”的“十字”交汇。一条是东西向,随着湘湖一期、二期、三期的建设,一步步向钱塘江靠拢,最终形成“揽江拥湖”的地理新格局,这在杭州是很少见的。一期到三期,是下孙文化村、越王城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湘湖水街、院士岛。湘湖不断融入时代元素,从传统走向了现代,从萧山的“母亲湖”变成了“世界的湘湖”。这是湘湖的“文化线”。
另一条是南北向,沿着时代高架。随着高架贯通,萧滨一体化、中国视谷建设在这里起笔,湘湖闻堰开始扮演起区域经济赋能的新角色,这是湘湖的“经济线”、“产业线”。方亮觉得湘湖要打造“世界级科创湖区”,这个“十字”交叉是“湘湖新坐标”的起点。
萧山的20年,也有这样一个特别的符号。这两年,从“重走20年赶考之路”到“勇立潮头闯新路”,我们都在聚焦解读萧山的20年。20年来,萧山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三化协同”发展的理念,从一个县城一跃成为国际大都市的中心城区。
尽管遭遇着“成长的烦恼”,但萧山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也擘画出三条非常具有辨识度的发展轴线,每一条都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浓缩。这三条轴线,是萧山的三条赶考之路,从地图上看,它们也像是一个 “π”字母型的空间格局。
第一条是钱塘江国际创新带。从地图上看,沿着钱塘江,湘湖、世纪城、开发区(江南科技城)、临空经济示范区、益农的绿色智造产业新城,都处在这条创新带上。根据最新数据,这条创新带的产值已占到全区的近六成。
怎么理解这条“带”?
方亮认为,可以用王敏书记的一句话来理解。这次全会,王敏书记做的全会报告,最后结尾的部分,有这么一句话——接好历史的“接力棒”,干好新时代的“大围垦”。
“接力棒”,显然呼应于2002年12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考察萧山时提出的“萧山要不断提升工业化,加快推进城市化,进而率先实现现代化。”面向下一个20年,萧山将一体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中国式现代化。所以说,“接力棒”,是一种战略上的接续。因为萧山要“重返巅峰”,这条创新带是最硬核的支撑。
“大围垦”,则与钱塘江创新带有非常大的精神渊源。萧山历史上有三条重要的防洪防潮大堤,从南到北分别是北海塘、南沙大堤和围垦大堤,它们记录着钱塘江河口段滩涂的变迁。有人测算过,围垦所用的石头可以铺设一条萧山通往北京的铁路路基。
现在,如同当年的“大围垦”一样,萧山打造钱塘江创新带,四大平台沿江一字排开,犹如四位“排头兵”。所以说,从一条条“江堤”,到一条贯穿萧山东西的钱塘江创新带,这是萧山精神的重要载体,奔竞不息,勇立潮头,向潮而生。
第二条是市心路城市综合发展带。萧山发展的“第一轴”就是市心路。1960年,萧山给市心路铺上柏油,市心路成为萧山城区的第一条柏油路。1995年,市心路第一次跨过北干山往北延伸。当时,萧山规划了10车道,有人就提出质疑,作为县级市,萧山有必要规划10车道吗?现在看来,当时的规划思路是比较超前的。2002年,市心路又从北塘河开始往北延伸,到了2010年延伸到了钱塘江边。
市心路 杭州日报供图
从市心路的运动轨迹看,这是一条“门户型”的综合枢纽。它先是“一路向北”,建设萧山新区、市北区块、世纪城,再是折回“向南辐射”,相继部署南部新城等,未来还将规划进入所前镇的里士湖区域。所以说,这是一条融杭之路,也是一条用融杭战略赋能区域发展的创新之路,就像是“萧山走向世界”的“脊椎骨”。
第三条是时代智造发展带。南部历来是“神经末梢”,也是产业洼地。萧山始终没有放弃过南部,一直在探索这一区域的发展模式,从浦阳江生态经济区到旅游南进战略,再到南部生态共富先行区等。
杭州日报供图
近年来,南部八大镇开启了“去中心化”的发展新节奏,就像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不代表无序,而是有了一种新的视角,就是“融杭”,它们也有了一个共同的区域品牌——杭州南花园。
南花园建设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西湖正南30公里”这一地理概念的提出。河上寻找自己的“地理坐标”——“西湖正南30公里”,开始了声势浩大的“融杭之路”,输出了很多“河上经验”。河上的标志性成果除了乡村旅游之外,还有膜材料小镇的谋篇布局,这是一座千亿级产业规模的产业小镇。
南部之“势气”,则来自交通大建设。萧山从北到南,有空港、机场、彩虹和未来的亚太路高架,从东到西,有03省道东富线高架、通城、风情和时代高架,它们让萧山进入“高架通勤”的新时代。从河上膜材料小镇到机场,可以全程高架,大概40分钟时间,颠覆了很多人的地理观。
所以说,路的建设是萧山探路新格局的缩影,反映的是一种“跳出萧山发展萧山”的理念。
两重身份的叠加:媒体人+政协委员
方亮认为,无论媒体人还是政协委员,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记录者、观察者,又是建言献策者。一个建议被认可或者变成现实,对自己来说都是一种非常大的鼓励。
其中一个案例是欢潭。南宋古城看杭州,南宋古村看欢潭。这是当年欢潭景区开园时,《杭州日报》一篇文章的标题,它讲的是从杭州宋韵文化的角度看,欢潭是一个怎样的存在。这个标题伴随着欢潭景区的发展而留下。
接下来,进化将打造第二个宋韵文化村,就是“进化飞鸡”非常有名的华锋村,这里有个地名叫“皇坟尖”,据考证是南宋皇帝宋度宗生母的墓。两个宋韵村落,一个主打忠义文化,一个主打忠孝文化,可以将进一步丰富进化“宋韵文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