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湘湖故事>民国时期的湘湖茶叶>正文

民国时期的湘湖茶叶

  湘湖产茶,而且在古代的名气还不小。比如茗山早在宋代就以“山多茗”而著称。可惜民国以来,湘湖诸山所产的茶叶越来越少。幸好当时的文献保存了一些昔日的面貌,让我们能够了解民国湘湖茶叶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张履薄当时是湘湖师范的一名教师,他就亲眼见到湘湖农民采茶的情景。上午十点钟左右的光景,一群农民兄弟挑着大篓子,唱着当地十分流行的滴笃戏,行走在卧龙似的东湘堤上。他们的篓子里盛着满满的绿叶,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桑农采摘的桑叶呢。当时湘湖里靠近湘堤的地方还有个大木桥,一艘小艇满载着姑娘从桥下穿过,再往西行驶就是徐家坞了。船老大提高了音量,唱着湘湖的土歌:“桃花未红茶芽红,姑嫂双双入茶丛。青衫粉臂衬老绿,茶香哪及粉香浓。” 原来这船里坐着都是采茶妹。张履薄从沿湖的小路过石岩,往徐家坞的路上走去。他发现,沿着山路,都长着三两不等的茶树。到了山上,有四尺多高的茶树丛,找不出一个空隙。刚才那群娘子军们,头上包着土布巾,手挟腰子蓝,坐在小短凳上,一手摘茶,一面谈天说地,好不快活!

  民国《萧山县志稿》中说“今湘湖诸山俱产茶”,但对当时的主产地语焉不详。湘湖定山的农民是没有什么山地的,他们只能沿着平路种些茶树,最多也就供自己的需要而已。另外在石岩会稍微好一点,但因为石岩的山很陡,是一个瘦石山,茶树生长空间有限,因此零零星星地种些茶树,收获之后顶多只有少许能卖。不过徐家坞一带就不同了。那里密密麻麻地都是茶树,因为山势平缓,土壤又厚又肥,因此茶树能得到大片种植。徐家坞当时有120多户居民,他们靠山吃山,种了杨梅、李子和茶树,收入还不错。总收入中,还是茶叶占了大头。罗家坞也是个山坳,有着与徐家坞相似的平缓山地,不过这里种的茶树比起徐家坞要少些。至于青山张、湘北、湖里孙、山前吴、跨湖桥等地,茶树的种植都不占优。

  最让张履薄刮目相看的是,种植茶叶让当地老百姓收入不菲。徐家坞120户居民,每年茶叶收入有2660元左右。以当时每人每餐需要大洋1角来计算,这项收入可以维持全村人民3个月的生活费。不过湘湖当地农民不善制茶,有些贩子用批发的价格在湘湖进货,然后假冒西湖龙井卖到杭州,居然没被识破,获利更是不少。

  按说这么好的湘湖茶叶应该畅销市场才对,但情况却相反。张履薄分析说,这于当时的国际茶叶市场变化有关。本来中国是负有盛名的产茶国,可是20世纪初至20年代以来,茶叶的海外市场日渐变小,原来日本在倾销茶叶。日本人在卖自己的茶叶时还不忘丑化中国茶叶,他们说中国制茶,往往用脚踏,不符合卫生。他们还说有时在中国茶当中还有发现杂杆、木炭等。这些都极大伤害了中国茶叶的世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