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湖有片“水下森林”?这里景美,水更“靓”~
文/
冬日的午后,沿着湘湖水街的青瓦小径向前,阳光越过黛瓦石桥,落在水面,直透湖底墨绿“森林”。
湘湖特聘摄影师丁智荣、蒋彤侃 摄
一艘透明船,静静漂浮在水面上,随着荡漾的波纹,船只向前,划开清澈见底的湖面……从相机的取景框里望去,阳光、石桥、古屋、湖水,构成一幅如梦般绝美画面。路过的几位游客轻声感叹,像是来到了泸沽湖,找到了浪漫的诗与远方,寻到了宁静与祥和。
湘湖特聘摄影师蒋彤侃、蔡官良 摄
科技治水现“绿洲”
这番梦幻场景,在一年前,还是另一种景象。
地处越王路中段的湘湖水街水域,前些年因为水体流动性较差,生态结构单一,水体自净能力较弱,水质浑浊,与景区的美景格格不入。
水质提升前的状态
近年来,得益于湘湖“五水共治”工作的深入开展,这片水域正在发生着惊人的变化。湘湖以“全域管理、湖岸共治、科技引领、精准提升”为抓手,多措并举推进水环境治理。目前,湘湖总体水质常年稳定在Ⅲ-Ⅱ 类水质标准,打好了景区生态牌,擦亮了湘湖“水名片”。
同时,湘湖管委会联合国泰环保、英希捷成立了杭州市萧山区湘湖环境研究院,在已有环保治理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利用科学科技手段改善湘湖生态环境,提高水体质量,并在湘湖水街打造了科技治水示范项目。
湘湖特聘摄影师蒋彤侃 摄
四季常绿“水下森林”
水街湖底有一片以四季常绿矮型苦草为主的“沉水森林”,这是湘湖利用经典生物操纵原理让湖水清澈见底的“秘密武器”之一,它们能高效吸收氮磷等污染物。
通过对水街生态群落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运用生态修复治理理念,构建稳定的“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共生体系,恢复了“草型清水态”自净系统,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和水环境质量。
湘湖特聘摄影师丁力 摄
通俗来说,就是通过控制增加水体上层鱼类,控制底层鱼类,从而减少浮游植物数量(以藻类为主),另外,通过种植沉水植物,利用植物的叶吸附水体中的颗粒物,植物的根固定底泥,减少底泥中颗粒物汇入水体中,从而提高水体透明度。
这种植物光合作用也很是强大,增加的光合细菌、氨氮降解菌等微生物与其他水生动物共同促进了水域的自净功能。
湘湖特聘摄影师周祖友、丁力 摄
为了满足沉水植物的生长需要,湘湖还在水街来水汇入口处设置石墨烯光催化网,促进了水中大分子物质的分解,为水中的动植物及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水街底泥进行底质改良的同时,调整食物网结构;工作人员还会根据需要投加微生物所需的元素,投放一定量的如大型溞、光合细菌等浮游动物和微生物。
此外,原水体流动性较小,量身定制的水动力循环系统,为沉水植物提供所需光照和氧气,改善水体水动力循环的同时实现表层水和深层水的水体交换。
湘湖特聘摄影师周祖友、方英成、张海民 摄
成效已然显现。如今,漫步湘湖水街,第一眼就被透明度极高的水域所吸引。据了解,实施生态修复后,水街水体透明度由项目实施前的0.5米提升至1.8米以上,主要水质指标也从地表Ⅲ类水提高到Ⅱ类水。
湘湖特聘摄影师蒋彤侃 摄
湘湖的生态发展之路还在继续延伸、拓宽
未来,这里还将呈现怎样的光景?
一切可期~
湘湖特聘摄影师方英成 摄